元代惠民药局:既要自负盈亏,又要救治民众,谈古代医药管理机构

admin 2025-04-15 05:45 新闻动态 192

上古时期神农尝遍百草,东汉的张仲景著写《伤寒杂病论》,唐朝盛世医家孙思邈穷尽一生致力于《千金要方》。当人们不在困顿于饱腹时,医疗文化就在这片华夏大地之上开始生根发芽。时间快进到宋朝,医疗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医者从世家传承更替为拜师学“医”。王朝的更替并没有磨灭医学的发展,元代的建立将医学风潮推至鼎盛。史料中记载:宫廷中的御医大都都是私家传承。那么医学是如何在民间如此的蓬勃传承下来的呢?

一、惠民药局的建立

1、药局的发展

药局早期是为百姓提供基础的治疗场所,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的公共医疗慈善机构。关于药局传说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然而能找到记录的应当是在南北朝时期,由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所建的“六疾馆”。

《南史·齐文惠太子传》中有载:“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人。”

随着时代的更替,唐朝时期将赡养老人的“孤独园”和“六疾馆”合并后形成了当时的“悲田养病坊”。《旧唐书·武宗纪》中所记:“悲田养病坊,缘僧尼还俗,无人主持,恐残疾无以取给,两京量给寺田赈济。”到了宋朝,京都汴梁的经济发展水平突飞猛进,同时伴随着人口急剧增长。这不得不另朝廷担忧,以古鉴今,如此密集的人口一旦爆发瘟疫势必会影响朝政的混乱。因此,朝廷正式的将唐朝留存的“悲田养病坊”进行改革,全面的国有化并正式更名为“惠民药局”。

展开剩余82%

南宋朝时期的惠民药局一般建设在城中,每至夏暑之日,医馆就派遣医官去城外为贫苦的百姓救治,并送去汤药,这种惠民的举措直到天气转凉后才告一段落。这种惠民制度能够及时的掌控百姓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朝廷防控疫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元代惠明药局的存续

王朝的更迭是没有人可以预料的,骁勇善战的蒙古铁骑从北方草原一路南下至中原后,元朝兴起宋朝结束。然而中原大陆大都是汉人,若以草原部落的管理模式,势必会遭到民众的不满,由此元王朝在大多机构方面依旧沿用了宋朝的体制。草原上的医疗条件差,医者的医术也由于地域的限制无法得到精进。蒙古人在进入中原后,看到如此精湛的医疗制度,也不由得钦佩。“惠民药局”由此得以在元王朝存续下来。

根据史料记载不难发现,在宋朝时期虽然医疗普及,但是在医学著述中官方的典籍并没有过多的记载,恰恰是不慎懂医学的元朝官方推行了大量的医学书籍,例如:高伟的《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是探讨元代的太医院与医疗制度,其中也有涉及到惠民药局。赵维宁的《元朝医官制度》是从医官制度上进行研究。而武香兰的《元代太医院使群体特点研究》则从人物这个角度入手,与前面的几篇从制度着手有所不同。

在元代的惠民药局不仅只是设立在重要城中,而且分布到了中原各个省份,扩大惠民的范围。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其“业务”范围,从施药救民到接济老弱。由此惠民药局开始下设分部,以便于基础医疗。《元史》中也单列出“惠民药局”的序录,在之后的二十四史的《食货志》中也可以看到,“惠民药局”在别的朝代都不是单列的。纵观历史中各个朝代,可见元朝对医疗的重视度是相当高的。

二、惠民药局如何自负盈亏?

1、财政补助

早在宋朝时期,惠民药局隶属于朝廷之后,朝廷为了政局稳定和民众的需求,每月划拨一定的资金供药局营运。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开始按奴隶制管理民众使得民间怨声载道,惠明药局便成为了朝廷唯一能够挽回人心的机构。事实也是如此,窝阔台主掌朝政以后就先后在北方建立了类似于惠民药局的机构,并且派太医院的医官掌管惠民药局的事务,并且每年朝廷拨付500锭。

中统二年,忽必烈派遣王佑在成都路设置惠民药局,同时也不忘记在当地寻访民间对医术有造诣的人。随着元朝的发展惠民药局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达到路一级的惠民药局就有268处,据元《至正四明续志》记载:

“惠民药局在清涧桥北,元系宣诏亭,屋三间并基地。大德三年,拨置惠民医药局。”

此时的惠民药局真正地实现了惠民,各个地区纷纷设立,范围和规模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之最。朝廷的补助是惠民药局的重要来源,然而每逢疫情肆虐,朝廷会令惠民药局派出医官携带药品,走街串巷,上门诊治,发放汤药,以免疫情蔓延。能做到如此之精细,只靠朝廷的补贴,惠民药局怕也是入不敷出。

2、惠民药局的“银行业务”

虽说朝廷的扶持力度大,但是作为公众慈善机构仅仅依靠朝廷的补助,面对如此多的贫苦百姓是无法做到自负盈亏的。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制定的“市易法”中规定,药品的经营权只能由朝廷掌控,私人不得私制和买卖药品。然而早期的医署只能依靠配置药材来维持经营,如此一来使得医药局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元朝时期,朝廷将药材的买卖也交给了惠明药局自行处理,由此民间相关行业的就业人数急剧提升。但药局依旧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

《元史·食货志》载:“元立惠民药局,管给钞本,月营子钱,以备药物,仍择良医住址,以疗贫民,其深得《周官》设医师之美意者与。”元朝惠民药局的经营理念相对于宋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将朝廷划拨的补银先作为资本,借给其他商铺以获取利润,收回本利后再用之于民。社会中资金的流动额增加,使得各个零散行业聚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是蒸蒸日上。

惠民药局的这项“银行业务”一方面可以使药局在救治民众的同时自负盈亏,另一方面朝廷的资金也达到充分的利用,带出去的的资金流转市场之上,促进商贸的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惠民药局的管理模式

1、举“贤”为官

元代的官员管理制度相对于宋朝时期更为严格,《元史·世祖本纪》中记载:

“大都惠民局,秩从五品。掌收官钱,经营出息,市药修剂,以惠贫民。”

每个药局中的的主管人员都是当地的名医,据《元史·成宗本纪》中所述:“置各路惠民局,择良医主之。”朝廷如此的任命可谓是明智。首先,从部署药局的当地选任,元代时期的“良医”均为汉人政策上推动当地医疗机构的建设,也增加了医者的积极性;侧面来讲也使汉人对蒙古人的统治从举“贤”为官这方面给予一定的肯定。其次对于百姓来说,以汉人为主医官的惠民药局更加的可信,便以稳定民心。

2、朝廷的协调

惠民药局隶属于朝廷,朝廷将所收的税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穷困患病之民看得起病、用得起药。站在元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朝廷对于惠民药局的财政补贴,可以稳定民心,安定朝局。惠民药局成为了朝廷和民众间的一个纽带。

《元史·食货志》对于赈灾有这样的记载:“救荒之政,莫大于赈恤。元赈恤之名有二:曰蠲免者,免其差税,即《周官·大司徒》所谓薄征者也;曰赈贷者,给以米粟,即《周官·大司徒》所谓散利者也。然蠲免有以恩免者,有以灾免者。赈贷有以鳏寡孤独而赈者,有以水旱疫疠而赈者,有以京师人物繁凑而每岁赈粜者。若夫纳粟补官之令,亦救荒之一策也。其为制各不同,今并著于后,以见其仁厚爱民之意云。”

朝廷对于药品的管制也是非常严格的,首先每期的药品囤积时间过长,超过保质期就专人进行销毁处理。其次在配置药方上,由和剂局根据官方的药方严谨搭配药材。此外,惠民局在制药售药的过程中,均由朝廷派遣的文武官员和士兵负责运押。负责守卫,巡逻和护送押运官兵每支不少于十余人。

这些好像还不足以保证药品的质量,为了防止民间私自制造假药,惠民局和和剂局各自有“药局印记”和“和剂局记”四个字的大印。另外,东、南、西、北四局,也各自加盖上六字公章。皇帝也曾下诏,若有人制造假药,伪造处方和官印,要依“伪造条例”法办。

尤其是在瘟疫爆发期间,惠民药局实行24小时工作制,每个夜班都有专职人员守候, 并有明文规定:“夜民间缓急赎药,不即出卖”,按“从杖一百科罪”。

四、总结

元代是惠民药局在历史发展中的巅峰,同时也有不少官方的中医典籍,最著名的要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惠民药局能做到自负盈亏的同时又要救助民众,如此的辉煌自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王宏煜,《惠民药局:营利与慈善之间的公共医疗机构》

2、《 从“孤独园”、“悲田养病坊”到“惠民药局”》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文章

w彩娱乐平台